近年来,四会市黄田镇深挖红色文化、非遗技艺、现代农业等特色资源,努力打造多元化研学体系,通过“沉浸式体验+实践赋能”模式,让研学活动成为连接课堂与乡土、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。
从红色旧址的历史探寻到竹编工坊的手艺传承,从田间地头的农技实践到科普课堂的趣味探索,黄田镇研学活动亮点纷呈,成效显著。
红色研学:在历史现场触摸初心
“通过全景视频‘走进’1924年的农军学堂,仿佛能听见陈伯忠烈士与农会成员讨论革命的声音。”这是众多学子在江头乡农会旧址研学后的真切感受。作为西江农民运动的重要遗址,这里不仅留存着陈伯忠故居的木桌、农军使用的武器等实物,更通过科技手段让历史“活”了起来。
△“夏乡逐梦”实践团制作的红色景点全景图片
△学生们在江头村开展红色研学活动
2023年南国书香节期间,红色研学夏令营率先拉开序幕。孩子们围坐观看肇庆红色专题片,分享《闪闪的红星》等红色书籍,在“本土红色故事”分享会上,革命烈士陈伯忠的动人事迹,让不少孩子红了眼眶。实地研学中,学生们轻抚农会旧址的青砖,听讲解员还原“烧毁田契”“武装斗争”的历史场景,有人在陈伯忠烈士的书桌前驻足良久:“原来书本里的英雄,真的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!”
△丰富的研学活动扎根于红色沃土
2025年,红色研学再升级。广州华商学院“夏乡逐梦”实践团为4处红色地标完成VR全景建模,扫码即可“云游”百年建筑的每一处细节;“致远之队”拍摄的红色短视频,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讲述革命故事。截至目前,江头乡农会旧址已接待研学团队超5000人次,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。
△VR全景建模截图 华融资产
△红色短视频截图
非遗研学:老手艺里的新传承
“竹编要经‘起底、编织、锁口’三道工序,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。”在黄田镇“匠心竹韵”竹编研学课堂上,80岁的非遗传承人陈娇一边示范劈篾,一边向学员讲解。
课堂上,学员们通过微纪录片了解竹编从良渚文化到现代的发展脉络,再亲手实践。小学生阿宇第一次尝试时,竹篾总不听话,陈娇握住他的手慢慢调整:“别急,竹片有脾气,你顺着它来。”两小时后,阿宇举着自己编的小箩筐欢呼:“我也会‘变魔术’啦!”除了基础技法,课堂还设置“创意编织”环节,有人用染色竹篾编出柑橘图案,有人把竹片拗成小船造型,创意的种子在小小的课堂上生根发芽。
如今,令人欣喜的是,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主动拜师学艺,学习竹编。陈娇笑着说:“以前怕手艺断了,现在看孩子们编得比我还巧,踏实!”
△竹编手艺人——陈娇
△陈娇制作的竹编工具
农业研学:田野间的“活课本”
“这片叶子上的虫洞,是红蜘蛛啃的;那片发黄的,可能得了黄龙病。”在四会黄田沙糖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指着果树,给138名学子上了堂“田间实践课”。作为沙糖桔的原产地,黄田镇种桔历史超千年,如今通过“高校+基地”模式,让果园变成了研学“实验室”。
学子们带着放大镜、标本盒,在桔园里调查病虫害,采集样本回实验室分析;在科技小院,他们观摩甜玉米、苦瓜的示范种植,听农技员讲“从实验室到田间”的技术转化故事。“1998年华农帮我们把有籽沙糖桔培育成无籽的,现在学子们又来‘送技术’,这缘分深着呢!”产业园负责人何总说。
针对青少年,农业研学设计了更多趣味环节:在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田地,研学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亲身体验插秧播种;在沙糖桔采摘地,孩子们背着竹篓学“一果一剪”,体验果农的采摘日常;在百亩莲藕基地,学生们穿上工作服成为“挖藕工”,把“芽尖露不挖、断节多不挖”的诀窍编成口诀,泥塘里的欢笑声传得老远。2024年,各产业园接待研学团队80余批,带动全镇柑桔产值增长,田野里的实践课,既教会了知识,也帮了乡亲。
△研学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亲身体验插秧播种
科普研学:小课堂里的大天地
“用纸箱和气球做的‘空气炮’,能击倒三米外的纸杯塔!”在黄田镇“知识万花筒”科普研学活动现场,20名留守及困境儿童围着志愿者发出惊叹。这堂“科学课”上,孩子们不仅通过实验理解了伯努利原理,还在“人体导电”游戏中手拉手点亮灯泡,直呼“科学太神奇了”。
暑期公益研学课堂同样精彩。书法课上,老师握着孩子的手书写“和”字,教他们“做人如写字,要端正稳重”;安全小课堂中,小家伙们举着迷你灭火器练习扑救,很是认真。家长刘阿姨反馈:“孩子以前写作业马马虎虎,现在练字练得专注,还总说‘老师说做事要像写字一样认真’。”
展望未来:让研学之花越开越艳
随着研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,“革命红、生态绿、科技蓝”在黄田这片土地上交织成青春成长最亮丽的底色。未来,黄田镇将持续深化研学产业发展,形成“以研促旅、以旅兴农”的良性循环。
四会市融媒体中心
资料来源丨黄田镇
编辑丨肖怡燕
责编丨卢 静
文章转载请注明:来源于“四会发布” 华融资产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